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

20111003-感性價值-張淑華

在張淑華總監提供了一張日本精緻和菓子圖片,請台下的聽眾發表自己看到圖片的感受開始,也點出了感性價值設計的意義。

先談甚麼是感性?
感性是事物透過人的五感接收後,包含:視覺、嗅覺、聽覺、味覺和觸覺,經過大腦意識的解譯所表達出來對事物的情緒感受。

再來甚麼是感性價值?
感質就是感動品質,感性價值,即創造除功能、價格、信賴感之外的第4價值
感質計畫透過研究,歸納出五大感質元素:魅力(Attractiveness)、美感( Beauty)、創意(Creativity)、精緻(Delicacy)、工學(Engineering)
感質(Qualia)一詞源自於日本(全世界台灣是第二個推動感質計畫的國家),是Sony前社長出井伸之曾提出感質(Qualia)經濟魅力概念,其意涵為讓人類感覺一種獨特質感、心靈感動,透過感覺、經驗、記憶、追求「幸福的感覺」,讓人留下一生難忘的記憶,再將之寄託於「有形」的物體上,讓人們留下驚奇和感動,提高追求品質的能量。
在以下的說明就有詳細的解釋:日本產經省指出,感性價值是消費者可感覺到的,當用戶對公司所製造的產品能產生感動,公司便為所開發商品創造了感性價值。一個產品理性的展現出製造商製造產品的材料與技術。然而用戶則透過感覺來感受這產品,並接受產品所擅發的承諾和安全感等價值,日本長期以來珍視這種價值,並將這種理念巡迴世界各地推廣。

感性價值為什麼受到重視?
主講者提到在消費行為跟世代觀念的轉變,原本人們的需求是從買得起、買的到(量的需求),再來有特色質感兼具(質的消費),最後到情感體驗、人際溝通、心理滿足和個性展現(感性消費)。這跟現在開發國家的人們所消費的習慣,有要點性的整理,尤其台灣在近幾年來對消費的觀念,不只是只在乎感官的基本需求,使否能引起心裡的迴盪才是目前消費的重點,這也是符合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(Need-hierarchy theory)的理論。

感性價值與中小企業如何結合?
      過去四十年以來,我國產業的成長奠基於「零情感度」的工業產品上,近年來部分產業的領導者已開始大力投資工業設計,在此轉變下,代表我國已從 製造業的規模經濟優勢,延展核心能耐向設計與工藝的「深度(豐饒度)經濟」邁進;我國應逐漸從「製造經濟」進化到「知識經濟」及「創意經濟」,並開始思考 如何由「專業代工」走到附加價值更高的「品牌」或「設計」。
張淑華總監也提到經過舉辦相關的比賽,讓有參與中小企業可以在投入感質設計上有肯定的成就,並利用此機會再擴大宣導給其他的產業之道。但也提到相關的成功的感質商品也需要搭配好的行銷通路跟手法,來讓商品的利益跟知名度得以擴展,使得廠商願意持續地在感質商品上持續的投資研發。

聽過張淑華總監對於感質的定義跟應用後,想想的確與目前自己的生活型態跟消費習慣改變不謀而合。尤其當我們這一世代的人,對於表現自我以及要求品味的個性是趨於高漲,也造就了許多潮流,文創或其他創意個性商品的產業繁榮發展,也讓許多的廠商開始致力於相關的感質產品開發。但可惜的是,目前有幾個現象需要檢視討論一下,首先是張淑華總監提到的行銷通路問題,常常看到一些優秀商品或是概念被發表出來後,由於行銷手法的拙劣,導致之後的失敗或虧損,讓這些效果一閃即逝,也讓廠商卻步。再來,就是大量地仿製手法,當一個文創概念,或感質的創意商品成功的被應用後,相同的想法就會被模仿並應用,反而造成原先的獨特性以及創意性被稀釋,導致出消費者對與此類的應用產生出負面以及低俗的價值心態,讓此概念快速的崩壞。例如清境民宿,當只有三三兩兩的歐風民宿出現時,我們認為這是獨特有趣味感的,但是目前當地蓋了一百多棟的類似建築,反而造成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視覺觀感破壞,也讓當初的感質概念蕩然無存。其三,系上子偉主任提到在多媒體設計與感質的結合上,是否能有實質的應用或是提供相關的產學合作,甚至是增加次類的比賽獎項,也是一個對於本系不錯的方向。畢竟感質是一個概念,當然希望除了應用做實質的商品或服務外,在偏向虛擬層面的多媒體設計,也可以有更廣泛的應用,讓感質設計可以更滲透到人們的生活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